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电视剧上海上海的解读

来源:经济学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0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在中国的近代史中,上海始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。不少历史学家、经济学家、作家与艺术家都以它为对象,投入睿智与激情,进行研究与创作。最近,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三十一集

在中国的近代史中,上海始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。不少历史学家、经济学家、作家与艺术家都以它为对象,投入睿智与激情,进行研究与创作。最近,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三十一集电视连续剧《上海、上海》,再次为我们理解上海提供了一部生动的音像志。

我认为,一部成功的电视剧,要从剧本与剧两方面来论述。剧本体现了编剧的才华与思想,展现的是文学的力量;而剧首先展现的是导演的功力与思考,他不但要把握剧本的精华,更要开掘剧本中隐含的东西。将扁平的文学化为斑斓的图像,这是一次再创造。一个优秀的导演总是善于运用这种转换的力量。

《上海、上海》这个剧本,描写了辛亥革命到解放前夕这将近四十年间上海所经历的沧桑变化。从广义是说,仍属于历史剧。尽管人物是虚构的,但其历史背景都是真实的。它既是人物的奋斗史,也是上海的编年史。三位义结金兰的兄弟刘恭正、佟光夫、顾业成,一经营实业,一从事金融,一跻身帮会。通过他们升沉与坎坷,拼搏与发展,特别是刘恭正与韩如雪之间的爱恨情仇的纠结与演变,让我们看到了在旧上海这个大舞台上上演的坠落与崛起、动荡与变异、开放与守旧、正义与邪恶。多种思想的激荡,多种力量的较量,让我们感悟到什么叫冒险家的乐园,什么叫风云际会的桥头堡。

我曾在一篇创作谈中说到,历史小说的真实反映在三个方面,一是典章制度的真实,二是风俗民情的真实,三是文化的真实。三个真实中,前两个真实是形而下的,要下足功夫做好考征与搜求的工作。第三个真实则是形而上的,体现作家对某一历史时期的判断和把握。应该说,《上海、上海》的编剧在历史的真实上下过一番功夫,让其虚构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框架中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剧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演变与人的命运紧紧相连。

从播出的电视剧中,我们看到导演对升华这个剧本作了可贵的探索。我们说旧上海,是针对解放后的上海而言。但是,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,上海就成为中国向世界开放的通商口岸,并一直成为中国培植现代商业文明的摇篮。因此,那里每一天都充满了诱惑。每一个诱惑,既是机会也是陷阱。在那里,文化的冲突显而易见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学而优则仕,而剧中展现的文化却都是学而优则商。通过这些商人的努力,我们看到一种缺乏契约精神的传统社会在上海得到改造,领导公司前进的企业家也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。此前,在中国的创造力量唯有政治,而在剧中我们看到,金钱也在创造力量。在政治影响力无远弗届的时候,金钱的影响力也无处不在。

尽管中国的传统商人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,像《大宅门》与《乔家大院》这两部电视剧的主人公,其经营的智慧亦能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。但是,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商人,都是最早产生于上海。银行、证券、买办、商标、广告等等这样一些现代商业的元素,都成为旧上海商业的有机构成。

在今天看来,这样的商业文化毫无陌生之感,但在上一个世纪开始之时,这样的文化让国人惊愕。仿效或抵制,眼花缭乱亦或暗流汹涌,我们看到了希望,也看到了混乱。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进入本土,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。

在《上海、上海》这部剧中,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文化的冲突。正是在这一点上,导演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剧本的内涵。他刻意表达上世纪前半叶上海文化的真实。从剧中人物使用的语言以及思维方式,价值判断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到服饰。器物以及活动的场所室景与街景等等,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上海的沧桑变迁。

还有一点尤其值得提起,即正确把握历史进程与人物命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。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,期间将近半个世纪,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为动荡也最为严峻的时期,旧王朝的崩溃,日寇的入侵,腐朽没落势力的垂死挣扎以及正义力量的成长壮大。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,都会牵扯国人的每一根神经。常言道“覆巢之下,岂有完卵”,曾经轰轰烈烈搅动上海滩的金兰兄弟三人,最终都不得不惨淡地谢幕。通过这一悲剧性的命运揭示:在系统性的风险中,个人的力量何其渺小。

人不能选择历史但历史却在选择人。由此我想到今天的上海,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,上海依然成为中国的经济引擎。现代商业文明的发现与发展,让那里每一天都在创造经济的神话。黄埔江两岸,不再是冒险家的乐园,但都是创业者的乐土。看完《上海、上海》我不能不感慨,当下的上海,正在经历开埠以来最为灿烂的黄金时代,曾经怀着实业救国之梦想来到旧上海创业的商人们,他们真正的悲剧在于生不逢时。

文章来源:《经济学家》 网址: http://www.jjxjzz.cn/qikandaodu/2021/0506/1022.html



上一篇:人工智能将平等带进职场
下一篇:我的中国标准

经济学家投稿 | 经济学家编辑部| 经济学家版面费 | 经济学家论文发表 | 经济学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经济学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